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1073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英善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 吳佩蓉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11-22T02:43:1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1-11-22T02:43:17Z | - |
dc.date.issued | 2021-06-23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1073 | - |
dc.description | 碩士論文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的研究,主要受到蕅益智旭《教觀綱宗》以及釋聖嚴(2000)專書《神會禪師的悟境》所啟發。本文站在智旭以及聖嚴兩位佛學大家、禪門巨擘,於天台教觀及禪門宗要的研究基礎上,通過智顗「方便」與神會「無念」分別於《法華經》與《壇經》內容之闡釋,對此二部經典之主旨和精神進行解析和探究。同時,也對「方便」與「無念」要義及修證方法作如實之解析與可能的操作,最後呈現出台、禪兩家在教觀與宗法的會通以及於漢傳禪觀之實踐,以增益兩者在義理論述以及佛教教育上相輔之發展。 因此,本論文分別就智顗闡述《法華經》「方便」內容之「天台三大部」(《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以及神會主要著述(《是非論》、《壇語》、《雜徵義》、《顯宗記》)中有關《壇經》「無念」之內容,輔以相關之文本註釋的解讀作成提綱契領的整理與解析,獲得兩者間同異、合會之新意。智顗《法華經》一佛乘之祕妙即在於「方便」,並且分別依「權實」、「譬喻」以及種種「教判」開釋《法華》「方便」之真實義,而皆可由「二十五」遠方便行、「十乘觀法」、「法華三昧」觀行及「非行非坐三昧」等等止觀方法進行圓頓的修證。神會闡釋《壇語》「無念」是不念善惡、邊際、限量,亦不念菩提、涅槃之「無一境界」,乃直顯頓門不由階漸的「一念相應」;所言「相應義」即是「見無念」而能「了自性」。神會依「般若波羅蜜法」為修行的根本,重視「菩提心」、「淨業」、「三學等」之實踐;且依「般若」、「法身」、「解脫」一時中、不二之體用,成為常照常寂,常有常空,即有而空,即空而有,圓融無礙的「中道實相」之修證。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is mostly inspired by Ouyi Zhixu's study of tiantai doctrine, Jiaoguan gangzong 教觀綱宗, as well as Sheng Yen's monograph, Shenhui chanshi de wujing 神會禪師的悟境.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se two experts in Buddhist doctrine and authorities on Chan meditation, also whe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Upāya Kauśalya Thoughts in Lotus Sutra and the no-thought in Platform Sutra respectively by Zhiyi and Shenhui, the purport and the spirit of these two classics are analyzed and explored, then both to comprehend and ractice the two of them. Finally, this thesis hope to present and interoperation the Doctrinal of the Tiantai and the Chan School, develop the practice of the Han Buddhism's Chan Contemplation and it's promotion in Buddhist education. The paper consists of the two topics: the Upāya Kauśalya Thoughts in Lotus Sutra and the no-thought in Platform Sutra in connection with Zhiyi's and Shenhui's different explanation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them. The analys focus on the main points of Zhiyi's discussion on the Lotus Sutra's Upāya Kauśalya Thoughts preserved in Fahua wenju 法華文句, Fahua xuanyi 法華文句, Mohe zhiguan 摩訶止觀 on one hand, and Shenhu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Platform Sutra's no-thought present in Shifei lun 是非論, Tan yu 壇語, Zazheng yi 雜徵義, Xianzong ji 顯宗記on the other. Based on the reading of these works, a mutual relation between Upāya Kauśalya Thoughts and no-thought is deeply examined. According to Zhiyi, the Lotus Sutra's ultimate truth is the inconceivability mystery of the skillful means. He reveals the ultimate truth of the Lotus Sutra's skillful means through the Quan (權) and Shi (實) and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as well as various doctrinal classifications. When it comes to the practical aspect, he connects skillful means with the scheme of twenty five skillful means, the ten vehicles meditation, Lotus Samādhi, the "Samadhi of Neither Walking nor Sitting"(非行非坐三昧), and other meditations of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through which perfect and sudden cultivation-and-realization is achieved. According to Shenhui's reading of the Platform Sutra, no-thought means not to think about good and bad, about boundaries, limits, and the duality of bodhi and nirvāṇa. When it comes to the practical aspect, it indicates sudden method devoid of any stages: a unity attained in a single thought. The meaning of this unity is seeing no-thought and being able to understand one's own nature. Shenhui connects no-thought with the dharma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prajñā) which he regards as the foundation of practice, especially bodhi-citta, purification of karma, and the three teachings. Furthermore, he connects it with the simultaneousness of prajñā, dharmakāya, liberation, and non-duality of essence and functioning regarded as eternally illuminating and serene constant existence and emptiness – existing yet being empty, being empty yet existing – of the perfectly interpenetrating unhindered practice of the middle way reality.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Lotus Sutra's Upāya Kauśalya Thoughts and the Platform Sutra's no-thought in thei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will broaden our knowledge on Tiantai and Chan doctrine and enable us to explore Chinese Buddhist meditation more deeply.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v 目次 vi 表目次 x 略稱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問題意識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使用文獻 4 一、研究範圍 4 二、使用文獻 5 (一) 關於智顗(539~598)的文獻材料 5 (二) 關於神會(670~762)的文獻材料 5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6 一、智顗「方便」之研究 6 二、神會「無念」之研究 8 三、智顗「方便」與神會「無念」之綜合研究 9 第四節 研究進路與方法 9 一、研究進路 10 二、研究方法 11 第五節 論文章節簡介 11 第二章 智顗之「方便」與《法華經》 13 第一節 略論佛教之「方便」 13 一、「方便」之源流 13 二、「方便」之義涵與特色 14 第二節 《法華經》宗旨和特色 18 一、《法華經》的宗旨與架構 18 二、《法華經》的思想特色 21 第三節 智顗對《法華經》「方便」之釋義 25 一、天台之判教與《法華經》 25 二、依權實釋「方便」 30 三、依譬喻釋「方便」 34 第四節 智顗《法華經》「方便」之實踐與特色 38 一、智顗天台四部止觀「方便」之特色 38 二、天台圓頓止觀「方便」之實踐 43 三、「法華三昧」與「非行非坐三昧」觀行修證之探討 48 第五節 小結 55 第三章 神會之「無念」與《壇經》 59 第一節 略論惠能以前的漢傳佛教之「無念」 60 一、初期漢傳佛教經典(西元元年~三百年)中的「無念」 60 二、早期漢傳佛教經典(西元三百年~七百年)中的「無念」 64 第二節 惠能《壇經》之「無念」 69 一、惠能《壇經》思想特色 69 二、《壇經》「無念」之宗旨 73 (一) 「摩訶般若波羅蜜法」與《壇經》之「無念」 74 (二) 「不二」法門與《壇經》之「無念」 76 三、《壇經》「無念」之實踐 77 (一) 「布施與功德」 78 (二) 「十善業與念佛」 79 (三) 「懺悔與發願」 79 (四) 「歸依與持戒」 80 四、小結 82 第三節 神會對「無念」之詮釋 82 一、《是非論》中的「無念」 83 二、《壇語》中的「無念」 85 三、《雜徵義》中的「無念」 87 四、《顯宗記》中的「無念」 89 第四節 神會「無念」之實踐與特色 93 一、神會對「無念」之實踐 93 (一) 以「般若波羅蜜行」為根本 93 (二) 重視「菩提心」、「淨業」、「三學等」之修持 94 (三)「定慧」與「真如」的體用 96 (四)「解行雙運」以「悟自本性」 97 二、神會「無念」之特色 98 (一)「了自性、無所得」的如來禪 98 (二)「即定即慧即如」之學 101 (三) 於「般若、法身、解脫」之體用 102 (四) 彰顯「不二之法,中道義諦」 104 第五節 小結 107 第四章 智者「方便」與神會「無念」之會通 111 第一節 論兩者之義涵 111 第二節 論兩者之教法 114 第三節 論兩者之實踐 122 第四節 綜論兩者之會通 130 第五章 結論 134 參考文獻 136 一、漢譯佛教藏經 136 二、中日文專書、論文及網路資源 138 三、西文專書、論文及網路資源 139 四、辭典、工具書 140 五、網路與電子資源 14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v 目次 vi 表目次 x 略稱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問題意識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使用文獻 4 一、研究範圍 4 二、使用文獻 5 (一) 關於智顗(539~598)的文獻材料 5 (二) 關於神會(670~762)的文獻材料 5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6 一、智顗「方便」之研究 6 二、神會「無念」之研究 8 三、智顗「方便」與神會「無念」之綜合研究 9 第四節 研究進路與方法 9 一、研究進路 10 二、研究方法 11 第五節 論文章節簡介 11 第二章 智顗之「方便」與《法華經》 13 第一節 略論佛教之「方便」 13 一、「方便」之源流 13 二、「方便」之義涵與特色 14 第二節 《法華經》宗旨和特色 18 一、《法華經》的宗旨與架構 18 二、《法華經》的思想特色 21 第三節 智顗對《法華經》「方便」之釋義 25 一、天台之判教與《法華經》 25 二、依權實釋「方便」 30 三、依譬喻釋「方便」 34 第四節 智顗《法華經》「方便」之實踐與特色 38 一、智顗天台四部止觀「方便」之特色 38 二、天台圓頓止觀「方便」之實踐 43 三、「法華三昧」與「非行非坐三昧」觀行修證之探討 48 第五節 小結 55 第三章 神會之「無念」與《壇經》 59 第一節 略論惠能以前的漢傳佛教之「無念」 60 一、初期漢傳佛教經典(西元元年~三百年)中的「無念」 60 二、早期漢傳佛教經典(西元三百年~七百年)中的「無念」 64 第二節 惠能《壇經》之「無念」 69 一、惠能《壇經》思想特色 69 二、《壇經》「無念」之宗旨 73 (一) 「摩訶般若波羅蜜法」與《壇經》之「無念」 74 (二) 「不二」法門與《壇經》之「無念」 76 三、《壇經》「無念」之實踐 77 (一) 「布施與功德」 78 (二) 「十善業與念佛」 79 (三) 「懺悔與發願」 79 (四) 「歸依與持戒」 80 四、小結 82 第三節 神會對「無念」之詮釋 82 一、《是非論》中的「無念」 83 二、《壇語》中的「無念」 85 三、《雜徵義》中的「無念」 87 四、《顯宗記》中的「無念」 89 第四節 神會「無念」之實踐與特色 93 一、神會對「無念」之實踐 93 (一) 以「般若波羅蜜行」為根本 93 (二) 重視「菩提心」、「淨業」、「三學等」之修持 94 (三)「定慧」與「真如」的體用 96 (四)「解行雙運」以「悟自本性」 97 二、神會「無念」之特色 98 (一)「了自性、無所得」的如來禪 98 (二)「即定即慧即如」之學 101 (三) 於「般若、法身、解脫」之體用 102 (四) 彰顯「不二之法,中道義諦」 104 第五節 小結 107 第四章 智者「方便」與神會「無念」之會通 111 第一節 論兩者之義涵 111 第二節 論兩者之教法 114 第三節 論兩者之實踐 122 第四節 綜論兩者之會通 130 第五章 結論 134 參考文獻 136 一、漢譯佛教藏經 136 二、中日文專書、論文及網路資源 138 三、西文專書、論文及網路資源 139 四、辭典、工具書 140 五、網路與電子資源 140 | en_US |
dc.language.iso | zh | en_US |
dc.subject | 方便 | en_US |
dc.subject | 權實 | en_US |
dc.subject | 無念 | en_US |
dc.subject | 實相 | en_US |
dc.subject | 不二 | en_US |
dc.subject | upāya kauśalya | en_US |
dc.subject | expedient and real | en_US |
dc.subject | no-thought | en_US |
dc.subject | reality(ultimate truth) | en_US |
dc.subject | non-duality | en_US |
dc.title | 《法華經》「方便」與《壇經》「無念」之會通 -以智顗和神會為主 | en_US |
dc.title | A study of the Lotus Sutra Focusing on Upāya Kauśalya Thoughts of Zhiyi and the Platform Sutra Focusing on Wu-nien(No-thought) of Shenhui. | en_US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item.fulltext | with fulltext | - |
item.grantfulltext | open | - |
item.languageiso639-1 | other | - |
顯示於: | 佛教學系 |
檔案 | 描述 | 大小 | 格式 | |
---|---|---|---|---|
U0119-1108202120542700.pdf | 全文 | 4.95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在 IR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