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1266
標題: | 義淨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的 翻譯與弘揚之探討 | 作者: | 陳婉芳 | 公開日期: | 六月-2023 | 摘要: | 法顯(337-422)、玄奘 (602-664)、義淨(635-713)是中國歷史上西行求 法最著名的三位僧人。東晉法顯有感於律典殘缺,故至天竺尋求戒律;1唐代玄奘 西行求法主要基於深入了解義理的考量,而義淨則是從戒律方面著眼。他們回到 中國後,埋首於翻譯經典,因此我們今天才可閱讀到諸多的漢譯典籍。然而相比 較之下,三人中關於義淨的相關討論,如他對律的看法、主張及貢獻等比較少見, 因此本文以義淨對戒律的探討為主要內容。 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經過了魏晉南北朝,到了隋唐,漸漸與儒家、道 教在社會上鼎足而立,並發展出具有本土特質的中國佛教模式,即涵蘊了中國的 風土習俗。然而佛教在中國立足的同時,這些演變下的戒律是否仍存有印度的模 式,或已偏離了戒律正軌?義淨受具足戒時,他的親教師慧習禪師說:「大聖久 已涅槃、法教訛替,人多樂受、少有持者。」2 這反映了當時流傳的佛法已參雜 偏頗的觀念,即使有人接受正法,卻很少有人能夠奉持,因此使義淨開始重視對 戒律的學習。 義淨被譽為「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3 十五歲便發願到西域求法。 為甚麼他會有這個志向?於此,筆者欲從探討義淨身處的時空背景去理解他西行 的目的,並以他所處唐代的社會與佛教氛圍作為對照,戒律規則實際應用到中國 佛寺修行生活中的情況。又遊學二十五年後回國,他將印度律典帶回中國,有助 律法等的弘揚。義淨雖遍翻三藏,為甚麼他會偏攻律部?在他的翻譯典籍中,以 律典為主,尤以根本說一切有部律(以下略稱根有律)為核心,這佔了他翻譯的 大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他所翻譯的律典,在名稱方面,除了「說一切有部」(以 下略稱有部)之外,皆再冠上「根本」二字,這成為他所譯的律典的名稱的特色! 這兩種稱呼有什麼關係嗎?他的一生志命推廣根有律,也得到朝廷的支持,但為 1 《高僧法顯傳》:「法顯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於是遂以弘始二年歲在己亥,與慧景道整慧應 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尋求戒律。」 CBETA 2022.Q4, T51, no. 2085, p. 857a5-8。 2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 4:CBETA 2022.Q3, T54, no. 2125, p. 233a21-22。 3 《宋高僧傳》卷 1: CBETA 2023.Q1, T50, no. 2061, p. 710b11。 2 何根有律也沒有繼《四分律》之後成為中國的律宗之一?道宣的四分律學又是怎 樣形成?義淨翻譯的根有律是由梵文漢譯中國諸律典中的最後一部,對此他的貢 獻無容置疑的。有別於《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僧祇律》、《五分律》 四部舊律,根有律稱為新律,義淨更被近代的弘一稱為新律家。4弘一最初接觸南 山律,其後傾心於有部律,並對有部律用功甚深,但最後仍捨有部而奉南山。而 弘一似乎是也是最後所知的律師學習過有部律。 在五至八世紀是中國佛寺戒律全面發展並持續至今的重要階段,很多有影響 力的律師出現。其中道宣(596-667)和義淨是其中的佼佼者。道宣比義淨早三十 多年,兩者都主張嚴格遵守戒律軌則。道宣堅持波羅提木叉(prātimokṣa)是律藏 的核心,代表佛陀,而義淨則歷盡艱辛前往印度尋找沒有被傳播到中國後產生錯 誤解釋的戒律。雖然義淨對道宣的律學有不同的見解,他們同樣抱怨憎人不嚴格遵守規則對佛教律法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 描述: | 佛教學系學士班 | URI: | 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1266 |
顯示於: | 佛教學系 |
在 IR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