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1370
Title: | 實踐民間保護區相關困境之研究—以新竹芎林自然谷為例 |
Authors: | 張圓馨 |
Keywords: | 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育;OECMs;自然谷 |
Issue Date: | Sep-2024 |
Abstract: | 生物多樣性流失與氣候變遷堪稱地球雙重危機,歸咎於人類無止盡的發展及全球化所累積出來的,如果「人類世」的意涵,是人類的種種行為而造成地球生態的改變,而導致萬物變得生存不易甚至滅絕的話;我們該即起即行,每個領域都要拿出「能動性」;善待這個容納著將近90億人口且千瘡百孔的藍色星球—地球。2022年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框之行動標的「30*30」,是指以地域性為主的OECMs與PAs方式,在2030年保護30%地球資源。 臺灣的自然保育以各種保護區方式,加上國有林部分是已經達30%以上,但是在淺山環境仍然面臨到開發壓力,這些淺山地區居多是屬於私人土地,需要民間力量ㄧ起守護自然。本研究選定「自然谷環境信託」位於海拔350公尺的淺山地區,以環境公益信託,就地永久守護自然,這十年實踐就地保育的經驗及過程彌足珍貴,期間經歷許多困境。經由筆參與棲地維護以及訪談相關工作人員,發現到自然谷的困境主要有三;ㄧ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二為管理策略與經營計畫完善度不足;三為管理階層所建立的制度與組織文化未完備。完整的組織制度及經營管理與治理的策略,自然谷環境信託的模式是可達到其他有效地區自然保育措施(OECMs)之意涵;就是有更多保護區之外的有效保育地,自然谷披荊斬棘的過程是可以成為其他民間保護區之參考。應能帶動更多的民間保育以土地信託方式或者其他模式治理有效保育地。 至於信託法修法之路遙,期能促使議案進行,或者有其他政策上或激勵的配套方案,相信對生物多樣性的效益是無法計算,但可以確定的是維持生態系統健全就是地球的生命。 |
URI: | 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1370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環境與發展碩士學位學程 |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
U0119-1809202405044500.pdf | 3.31 MB | Adobe PDF | View/Open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