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233
標題: | 大足石刻「報父母恩德經變」查考與辨正──寶頂山「報德經變」軌範探本窮源 An Identification and Correction Regarding the Bao fumu ende jingbian in the Dazu Buddhist Caves: Tracing the Source Material of the “Repaying Parental Love” Tableaus at Baodingshan |
作者: | 陳明光 | 關鍵字: | 大足石刻;寶頂山石窟;恩重經;報恩經;報德經變 | 公開日期: | 十二月-2007 | 期刊: | 法鼓佛學學報 | 期: | 1 | 頁數: | 177-205 | 摘要: | 大足石刻始於初唐,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其中寶頂山石窟,乃宋僧趙本尊創建。「報父母恩德經變」,石窟遺存唯寶頂山大、小佛灣各置一鋪:小佛灣置第3 號洞內,規模不大,亦未刻寫銘文;大佛灣摩崖刻北岩中部,通編爲第15 號。龕崖面101 平方米,內容圖文並重,宏偉壯觀,故學界注目。對其名稱、軌範,衆說紛紜。二十世紀50 年代前,學賢多稱「七佛像」,或曰「七佛龕」。50 年代以來,大都稱「父母恩重經變」,幾成定論。80 年代來,對造像經軌紛紜:有曰是以《父母恩重經講經文》等宗教文學爲創作依據的;有曰與《佛說父母恩重經》最爲契合;有曰鳩摩羅什譯《父母恩重難報經》是其直接依據;有曰是四川地道的「土産」;有曰都取材宋僧宗賾的《孝行錄》;也有曰表現的是《報父母恩重經》變相。經軌涉《父母恩重經》和《報父母恩重經》,學界大都認爲是出自唐人手筆。但後者要晚於前者,兩者的旨趣亦各別:前者是以讚頌父母恩德爲主旨,後者是以報父母恩德爲主旨,且把報父母恩規範爲「十恩德」而有別於前者。後者在流播國內外的進程中,各地流傳經本的名字不盡同一。宋代流行川、滇的版本即名《報父母恩德經》。今存諸經本的名字雖然不同一,但大都保存了「報」字,「十恩德」內容無異變。拙歴多年考究,大足石刻「報父母恩德經變」,乃南宋趙本尊,據當時流行於川、滇的《報父母恩德經》,採用長蘆慈覺禪師宗賾的《孝行錄》爲「十恩德」頌,合璧而成,故辨正其名曰「報父母恩德經變」。 | 描述: | 收稿日期:2006.04.16,通過審查日期:2006.10.30。 | URI: | http://172.27.2.131/handle/123456789/233 | ISSN: | 1996-8000 |
顯示於: | 學術出版組 |
檔案 | 描述 | 大小 | 格式 | |
---|---|---|---|---|
5.陳明光.1.pdf | 全文 | 2.11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在 IR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