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253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uthor | 王和群 | en_US |
dc.creator | 王和群 | - |
dc.creator | Wang He-chun | - |
dc.date.accessioned | 2020-04-01T09:14:3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4-01T09:14:38Z | - |
dc.date.issued | 2009-06 | - |
dc.identifier.issn | 1996-8000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172.27.2.131/handle/123456789/253 | - |
dc.description | 收稿日期:2008.11.10,通過審查日期:2009.03.05。 本文承蒙張火慶先生、林文彬先生及兩位匿名審查人提供寶貴意見,謹此致謝。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唐宋以來「三教合一」的文化現象逐漸成為潮流,至明代達到高峰。凡異文化之交融或會通,必有其困難處。以儒、釋二家為例,其最大差異乃在於世界觀(儒家重道德實體義,佛教重緣起性空)與終極境界(儒以成聖人,釋以成佛)的不同。因此儒佛的會通不論是援儒入佛或是援佛入儒,多半從心性修養的功夫處著手。本文欲就王陽明與蕅益智旭針對《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詮釋,辯證儒佛功夫論的同異處及其文化意涵。 從陽明與智旭對《大學》「格、致、誠、正」的詮釋,可知二者皆重視「內省」的功夫,因其理論受限於儒、釋二家根本思想的不同,故功夫有可通之處,亦有不可通之處。從二人對治心意的功夫次第安排上,可知陽明所要突顯的是道德主體(致知)的把握,致知的知是良知,能知善知惡,致知方能格物、誠意、心正,因此說「格、致、誠、正只是一事」,以致知為心性修養最直截、根本的功夫,至於其他的輔助,如靜坐等,都是為了凝攝心志的方便法。而智旭雖然也以「知」為明德之本,然而在意識尚未轉識成智前,此知是無法顯露其性,因此還須從格物功夫著手,破我、法二執,以成觀我、法二空。觀智旭援用佛教的名相詮釋《大學》功夫論,以佛教義理為主,兼採儒學義理為輔的方式來看,雖自言儒佛本非二家,但仍有序列先後之差異。此種文化教判,正是儒佛會通的最大特色。 | en_US |
dc.language.iso | zh | en_US |
dc.relation.ispartof | 法鼓佛學學報 | en_US |
dc.subject | 蕅益智旭 | en_US |
dc.subject | 王陽明 | en_US |
dc.subject | 《大學》 | en_US |
dc.subject | 正心 | en_US |
dc.subject | 誠意 | en_US |
dc.subject | 格物 | en_US |
dc.subject | 致知 | en_US |
dc.title | 王陽明與蕅益智旭《大學》功夫論之研究 | en_US |
dc.title | A Study in Interpretation by Wang Yangming (王陽明) and Ouyi Zhixu (蕅益智旭) of the Theory of Practice in the Great Learning | - |
dc.type | journal article | en_US |
dc.relation.journalissue | 4 | en_US |
dc.relation.pages | 147-187 | en_US |
item.fulltext | with fulltext | - |
item.grantfulltext | open | - |
item.languageiso639-1 | other | - |
顯示於: | 學術出版組 |
檔案 | 描述 | 大小 | 格式 | |
---|---|---|---|---|
4.王和群.4.pdf | 737.38 k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在 IR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