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757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廖本聖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怡靜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20-04-07T01:10:5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4-07T01:10:54Z | - |
dc.date.issued | 2017-03-15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172.27.2.131/handle/123456789/75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根據佛教的說法,三摩地分成世間與出世間,而其中的出世間三摩地,佛教認為,是解脫輪迴的過程當中所必要得到的。而它的資糧,也就是修習三摩地之前所該具備的先決條件,在得到三摩地的過程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沒有三摩地資糧,就無法成就三摩地,這是世尊乃至阿底峽、德稱、宗喀巴等大師所異口同聲的看法,由此可看出三摩地資糧的重要性。 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西藏大藏經的丹珠爾當中收錄了三種《三摩地資糧品》,作者分別是覺賢、黑尊者以及阿底峽。依據作者們的年代與宗派傳承,三部皆是後期中觀派的作品。其中,覺賢把三摩地支分分成九支,而每一項都有詳加說明,是三部當中份量最大,也是唯一有引用經論的。而黑尊者把三摩地支分分成七支(第八支為補充),七支之下又分成七種項目。而阿底峽則是以偈誦的方式撰寫,把三摩地支分分成十三支。 究竟這三部後期中觀派的著作之間是什麼關係?三位作者為何寫出內容不同而題名相同的論著?本論文擬試著研究三位作者的背景、宗義思想與傳承,以及在蒐集藏譯版本、進行對勘之後,中譯三部《三摩地資糧品》,並進行對三部內容的研究,包括三部的特色、三部支分的異同比較、三部所指的「三摩地」定義、宣說的對象、三部之間是否有相互影響(前前影響後後)、與其他論典的三摩地資糧做比較,以及禪定術語與非禪定術語之語詞討論、翻譯、版本與其他的問題等等,透由這些研究,期望裨益吾人能夠較完整地了解三部的內容、釐清三部之間的關係,以及對三摩地資糧有更完整、全面的了解。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ccording to Buddhism, samādhi is divided into two kinds: the mundane and the transmundane. Obtainment of the latter, the transmundane samādhi, is necessary to the process of liberation from saṃsāra in Buddhism. And its sambhāra, which means the preconditions, is a prerequisite for practicing samādhi. In the process of attaining samādhi, sambhāra playes an important role. It can be said that without sambhāra, a yogi, a practitioner of yoga, can not attain samādhi. This view is shared by Bhagavan Śākyamuni Buddha and even Atiśa, Yon tan grags, Tsong kha pa with one voice. Thereby, the importance of samādhisambhāra is evident. In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informations, I found in the bstan ’gyur of Tibetan Tripitaka there includes three kinds of Samādhisambhāraparivarta. Their authors are Bodhibhadra, Kṛṣṇa pa and Dīpaṃkaraśrījñāna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is authors’ chronology and sectarian heritage, this three works belong to the later Mādhyamika. The first author, Bodhibhadra, divided samādhisambhāra into nine factors (or branches, divisions, or Tsering Dolkar translated the ”yan lag” into organ in TR, etc..), and delineated each factor in detaile. His work is the largest one among these three Samādhisambhāraparivartas, and this work alone quotes various sūtras and śāstras relative to the other two works. The second author, Kṛṣṇa pa divided samādhisambhāra into seven factors, in which the eighth factor is a supplement or an addendum to the former seven factors, furthermore the above seven factors are divided in to seven subitemsm, individually. And the last one, Atīśa, composed his work in verse, but not in prose. He divided samādhisambhāra into thirteen factors. What kind of the relationship is between these three works belonging to the later Mādhyamika? Why did these three authors compose their works with the same title? This thesis intends to study the background, tenets and inheritance of each of these three authors. After gathering and collecting Tibetan versions of all of these three works, I translated them, studied their contents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factors, the definition of samādhi within these three works, the audiences or readers of these works, the temporal order of their publications. Besides, I compared samādhisambhāra with other śāstras, discussed the terms related to meditation and the other terms unrelated to meditation, and also tried to elucidate the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and versions,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etc.. Through these studies, I hope this thesis coul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hree works, and help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of these three works and samādhisambhāra more completely and comprehensively.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i ABSTRACT iii 誌謝 v 目次 vii 略語 xxiii 一、校勘用版本 xxiii 二、參考用譯本 xxiii 三、書目 xxiv (一)藏文 xxiv (二)工具書 xxiv (三)中文 xxv (四)漢譯及藏譯大藏經 xxvi 凡例 xx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一、在印度藏人學者的研究方面 3 二、在日本學者的研究方面 4 (一)望月海慧,〈三種の『三昧資糧論』について〔含『三昧資糧論』和訳,クリシュナパーダの『三昧資糧論』和訳,ディーパンカラシュリージュニャーナの『三昧資糧論』和訳〕〉,《身延山大学仏教学部紀要》,第六卷, pp. 49-81,2005. 01. 01。 4 (二)望月海慧,〈BodhibhadraのSamādhisambhāraparivarta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4卷第2號,pp. 1043-1037,2006. 03. 20。 7 (三)望月海慧,〈ボーディバドラとアティシャ(第五部会 <特集> 第六十四回学術大会紀要)=Bodhibhadra and Atiśa (Section 5) 〉,《宗教研究》,第79卷第4號,pp. 1144-1145,2006. 03. 30。 8 三、在華語學界的研究方面 9 (一)呂澂,《西藏佛學原論》 10 (二)張福成,〈阿底峽《菩提道燈》內容研究〉 11 (三)林崇安,〈止觀的實踐-兼評《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奢磨他及毗缽舍那〉 11 (四)中華藏對勘本 12 四、小結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 一、對勘 13 (一)對勘版本的種類 13 (二)各版本的詳細位置 14 (三)一版兩本的問題 16 二、翻譯 16 三、註釋 16 四、研究 17 第四節 研究問題 17 一、三部之間有何異同? 17 二、造成三部不同的可能因素為何? 18 (一)三部所指涉的三摩地不同嗎?三摩地的定義 18 (二)三位作者各自所持的中觀宗義與實踐方式是否不同? 18 (三)三部所宣說的對象不同? 19 (四)三部有無互相影響的可能性(前前影響後後)? 19 (五)三部有被其他論典影響到嗎?若有,影響到三部的論典不同嗎?與其他論典的禪定方面的資糧(例如靜慮度的資糧)做比較 19 三、三部有影響到後代的論典嗎? 20 四、討論 20 (一)語詞討論 20 (二)翻譯、版本與其他問題之討論 20 第五節 研究範圍 21 第六節 章節架構 21 第二章 背景篇 23 第一節 釋名 23 一、釋名《三摩地資糧品》 23 二、「資糧」與「支分」間的關係 24 (一)BSSP 25 1. 資糧與支分:所屬 25 2. 資糧與支分:同義 25 3. 資糧與支分:總別 25 (二)KSSP 26 (三)ASSP 26 1. 資糧與支分:因果關係 26 2. 三摩地支分會退失 27 (四)小結 27 第二節 藏譯三部之簡介與內容概述 27 一、BSSP之簡介與內容概述 27 二、KSSP之簡介與內容概述 36 三、ASSP之簡介與內容概述 37 第三節 藏譯三部個別與共通之特色 39 一、BSSP的特色 39 (一)止依瑜伽,觀依中觀 40 (二)文少義豐,便於實修 40 (三)廣引教理,由博而約 40 (四)見行相應、解行並重 41 (五)重視師說,強調口訣 41 (六)重視神通 42 (七)顯密融貫 42 (八)僅是寫來提醒自己的修行筆記 43 (九)具有後期中觀派著述的特色:僅表明自己的勝義諦立場,但不知其世俗諦立場 43 (十)其餘 43 二、KSSP的特色 44 三、ASSP的特色 44 四、三部共通的特色 45 第四節 作者與譯師之生平、著作與譯著 45 一、覺賢之生平與著作 46 (一)與阿底峽相關之歷史記載 46 (二)從阿底峽的著作來看覺賢其人 47 (三)從歷史記載來看覺賢生平 49 1. 《青史》當中提到的「覺賢」 49 2. 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中提到的「覺賢」 51 3. 《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當中提到的「覺賢」 53 (四)Tsering Dolkar的整理 53 (五)覺賢的著作 54 (六)總結覺賢的生平 57 二、黑尊者的生平、著作與譯著 57 (一)生平 58 1. 生存年代 58 2. 身分、事蹟 59 (1)黑行(Kṛṣṇācāryapāda) 60 (2)小黑行(Junior kṛṣṇācāryapāda) 60 (3)黑誓言金剛(Kṛṣṇasamayavajra) 61 (4)金剛乘成就者(pa, pāda) 62 3. 小結 62 (二)著作 63 (三)譯作 73 (四)小結 78 三、阿底峽之生平、著作、譯著 78 (一)生平 79 (二)著、譯作 80 四、法慧之生平與譯著 87 (一)生平 87 1. 生存年代 87 2. 身分與歷程 87 (1)藏人比丘 87 (2)擁有主校譯師.比丘(Zhus chen gyi lo tsa ba dge slong)的頭銜 87 (3)TR當中對法慧譯師的生平介紹 88 (4)其師為精進月 89 (二)譯著 89 五、精進月之生平與譯著 97 (一)生平 97 1. 生存年代 97 2. 身分 97 (1)印度堪布 97 (2)法慧譯師的老師 98 (3)阿底峽的弟弟 98 (二)譯著 98 六、釋迦慧之生平與譯著 100 (一)生平 100 1. 生存年代 100 2. 身分 100 (1)西藏比丘? 100 (2)赤松德讚內大臣昆‧伯波伽的孫子? 101 (3)阿底峽尊者於西藏的弟子? 101 (4)法稱直系弟子天主慧(Devendra- buddhi)的弟子? 101 (5)小結 102 (二)譯著 102 七、小結 105 第三章 研究篇 107 第一節 藏譯三部《三摩地資糧品》之間共通的地方 107 一、共同的支分 107 (一)正面的支分 108 1. 屬於三摩地支分的正面的支分 108 2. 非三摩地支分當中正面的部分 117 3. 總結以上共通的正面的行為 118 (1)是三摩地支分,並且是三部共通認為要具備的 118 (2)是三摩地支分,但僅有兩部認為需要具備的支分 119 (3)三摩地支分與非三摩地參雜,兩部或三部認為需要具備的 123 4. 說明、歸納與小結 126 (二)負面的支分 128 1. 屬於三摩地支分的負面的支分 128 2. 非三摩地支分當中負面的部分 134 3. 總結以上共通的負面的行為 134 (1)是三摩地支分,並且是三部共通認為要斷除的 134 (2)是三摩地支分,但僅在兩部當中是負面的 140 (3)三摩地支分與非三摩地支分參雜,兩部或三部認為需要斷除的 144 4. 說明、歸納與小結 144 (三)小結 146 二、除了支分以外的其他共通點 147 第二節 藏譯三部《三摩地資糧品》之間相異的地方 147 一、相異的支分 147 (一)三部很明確的不共的正面的支分 147 1. BSSP 147 2. KSSP 147 3. ASSP 148 (二)三部很明確的不共的所斷、負面的行為 148 1. BSSP 148 2. KSSP 149 3. ASSP 150 (三)小結 150 二、三部的實踐及次第 150 (一)BSSP 150 1. 九支分 150 2. 八斷行 151 3. 必須雙修止觀,且先止後觀 151 4. 有相與無相 152 5. 做勝義無自性的無相觀察 154 6. 小結 155 (二)KSSP 155 (三)ASSP 155 (四)小結 158 第三節 導致三部差異的可能原因 158 一、三部所指涉的「三摩地」不同嗎? 158 (一)BSSP 159 (二)KSSP 160 (三)ASSP 161 (四)小結 162 二、三位作者各自的宗義思想以及實踐方式不同? 163 (一)覺賢的宗義與實踐 163 1. 覺賢其人的重要性 163 2. 覺賢的宗義思想 164 (1)BSSP中提及的宗義 165 (2)《智心髓集注》當中提及的宗義 167 a. 表明自己是中觀宗 168 b. 中觀宗的兩種世俗諦立場 168 c. 「相」的立場 169 d. 小結 170 (3)BSSP與《智心髓集注》之比較 170 (4)從阿底峽的著作來看其師覺賢的宗義 171 3. 覺賢的實踐 172 (二)黑尊者的宗義與實踐 173 (三)阿底峽的宗義與實踐 173 (四)小結 174 三、宣說的對象不同? 174 (一)BSSP 174 1. 寫給與他有緣、喜歡這部著作的人 175 2. 寫給利根者 175 3. 寫給可能已經不是初業行者,而是有一定程度的行者 175 4. 應該可能有包括初業菩薩 176 5. 給過去從沒證過止的人 176 6. 寫給顯密雙修的行者 176 7. 小結 177 (二)KSSP 177 1. 寫給「想要不浪費人身寶,並且想要讓所獲得的人身有意義的補特伽羅」 177 2. 寫給修密咒行的行者 177 (三)ASSP 177 (四)小結 178 四、三部之間有互相影響的可能性嗎?(前前影響後後) 178 五、受影響的論典不同?與其他論典的禪定方面的資糧做比較 179 (一)《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提到的止、觀資糧 179 1. 止資糧 179 (1)《修次中篇》:六種止資糧 180 (2)《修次初篇》、《解深密經》:前四度是第五度靜慮度的資糧 181 (3)〈聲聞地〉當中的三摩地資糧 183 2. 觀資糧 184 3. 止觀資糧 185 (1)密護根門 186 (2)正知而行 187 (3)飲食知量 188 (4)悎寤瑜伽 190 (5)與三部的比較 191 (6)小結 192 (二)與《修次中篇》止觀資糧的比較 192 1. 六種止資糧 192 2. 三種觀資糧 199 3. BSSP與《修次中篇》相似的內文 201 4. 小結 203 (三)與〈聲聞地〉十種三摩地資糧的比較 204 1. 戒律儀 204 2. 根律儀 207 3. 於食知量 208 4. 初夜後夜覺寤瑜伽 208 5. 正知而住 209 6. 善友性 210 7. 聞思正法 212 8. 無障礙 212 9. 惠捨 214 10. 沙門莊嚴 214 11. 小結 222 (四)小結 223 六、小結 224 第四節 三部有影響到其他論典嗎? 224 一、BSSP 224 (一)止支 225 (二)《菩提道燈難處釋》引用BSSP的地方,以及與BSSP使用相同引文處 225 1.《菩提道燈難處釋》中引用BSSP處 225 2. 與BSSP引用相同引文的地方 231 (三)小結,以及寫ASSP的可能理由 232 二、KSSP 233 三、ASSP 233 四、小結 233 第五節 討論 234 一、語詞討論 234 (一)禪定術語 234 1. 靜慮(bsam gtan) 234 2. 平等安置(mnyam par ’jog pa,三摩鉢底、等至) 235 3. 平等安置(mnyam par gzhag pa/ mnyam gzhag,三摩呬多、等引) 236 4. 止(zhi gnas)、觀(lhag mthong)、止觀雙運(zhi gnas dang lhag mthong zung du ’brel pa) 238 (二)非禪定術語 240 1. 貪愛 240 (1)gdung ba(熱惱) 240 (2)’dod pa(欲望、貪著、想要、主張) 242 (3)chags pa(貪、貪著) 244 (4)’dod chags (貪、貪欲) 246 (5)sred pa(愛、貪愛) 247 (6)dga’ ba(喜、喜歡、歡喜、喜悅) 247 (7)zhen pa(耽著) 248 (8)’dzin pa(執著) 249 (9)’chang(執持、保留) 250 (10)小結 250 2. 傲慢 250 (1)snyems pa(驕慢) 251 (2)dregs pa(傲慢) 251 (3)nga rgyal(慢) 251 (4)rlom sems(自滿) 252 (5)小結 252 3. 慧──shes rab、ye shes、blo的比較 252 (1)shes rab (般若、慧) 252 (2)ye shes(智) 253 (3)blo(心、慧) 254 (4)小結 254 4. 信 255 (1)dad pa 255 (2)yid ches 255 (3)小結 255 5. 散亂 256 (1)’du ’dzi (熱鬧、嘈雜) 256 (2)g.yeng ba(散亂、散逸) 256 (3)g.yel ba(散亂) 257 6. 懈怠 257 (1)le lo(懈怠) 257 (2)snyom las(懈怠、懶散) 258 7. 財 258 (1)nor 258 (2)longs spyod 258 (3)小結 258 8. 思維、分別、虛妄分別(rnam par rtog pa/ rnam par rtog/ rnam rtog) 259 二、翻譯問題 259 (一)BSSP引文與漢譯差異處 260 (二)BSSP引文與原藏譯之差異處 261 (三)《菩提道燈難處釋》引用BSSP,卻與BSSP原文相異之處 262 (四)評析望月海慧的日譯 263 1. BSSP 264 2. KSSP 278 3. ASSP 282 (五)如石法師在《菩提道燈抉微》當中的誤譯 283 三、版本問題 285 四、其他 286 (一)BSSP當中較奇怪之處 286 1. 不太像是佛教的想法 286 2. 前後矛盾處 286 (二)具備止資糧之後,需要多久時間才能成就止? 286 (三)尚未解決的問題 287 1. 心的本質是光明心嗎? 287 2. 隨順的住處,絕對不可以將門朝向南邊? 287 3. 少女的手環只有一個? 288 4. 「保留頂髮」?是密續行者嗎? 288 第四章 譯注篇 289 第一部、覺賢阿闍黎的《三摩地資糧品》 292 一、論題 292 二、譯師禮敬 292 三、作者申敬禮、明宗旨 292 四、明造論動機與立誓造論 294 (一)造論動機 294 (二)立誓造論 294 五、正明三摩地資糧的支分 296 (一)總說九支 296 (二)別說九支 298 1. 應遮止魔業的支分 298 1.1 總說魔的種類 298 1.2 別說個別的魔及其魔業 298 1.2.1 伴隨著妻子的欲天及其魔業 298 1.2.2 監世四魔及其魔業 300 1.2.2.1 監世四魔 300 1.2.2.2 四魔各別的魔業 300 1.2.2.3 四魔共同的魔業 304 1.2.3 屬於魔眾的餓鬼及其魔業 304 1.3 總結以上魔業 306 1.4 誰會生起魔業? 308 1.5 決定遮止魔業 308 1.6 兩種魔 310 1.7 遣除這兩種魔的方法 312 2. [以生起聞慧作為]前行的支分 314 3. [在沒有證得神通的情況下,僅僅只透過多聞,]應避免[說法]的支分 318 4. 應[聞法後實修以]斷除[對弟子跟再傳弟子的師徒關係,以及對利養、恭敬、名譽、文詞和讚頌的快樂,對以上兩者產生想要的]熱惱的支分 324 4.1 需精通蘊處界及學習五明 324 4.2 應決定斷除熱惱 326 4.3 不實修的過患 326 4.4 修定須依上師及依上師口訣實修的利益 330 5. 應[對輪迴]生起厭離心的支分 336 5.1 應完全斷除因為非常喜愛親友,然而卻嗔恚敵人,因而[產生的]貪著 338 5.2 應該完全斷除對於無病和青春等等的貪著 344 5.3 應該完全斷除對於利養、恭敬、名譽、文詞以及讚頌的貪著 344 5.4 應完全斷除對於三有的固有的貪著 354 6. 應隨順憶念三摩地的功德的支分 362 6.1 現世即可領受之功德 364 6.2 來世可領受之功德 364 7. 應精進的支分 376 8. 應[各別]結合[止、觀以及方便、智慧]的支分 386 8.1 須止觀雙修的理由 386 8.2 須結合方便與智慧的理由 390 8.2.1 必須修習方便的理由 392 8.2.2 必須修習空性的理由 398 8.2.2.1 了解空性有助於生起悲心 398 8.2.2.2 空性慧可斷煩腦障 400 8.2.2.3 了解空性即擁有方便及智慧 402 9. 住[心]的方法的支分 404 9.1 隨順的住所 404 9.2 食 410 9.3 隨順的友伴 422 9.4 衣 430 9.5 隨順的威儀 432 9.5.1 善住[尸羅] 432 9.5.2 安忍艱苦 436 9.5.3 勝進 442 六、修習止觀 446 (一)止 446 1. 正釋修習之次第-透過八斷行來對治五過失而趨入於止的支分 446 2. 修止所緣 452 3. 不說明如何修習 456 (二)觀 456 1. 觀的結果──止觀雙運 456 2. 出世間止觀雙運成就的標準 458 3. 在此不討論屬於宗義範疇的問題 458 (三)其他 458 1. 從無相止生無相觀 460 2. 有分別慧也是止 462 3. 由止入觀,多數情況要透過有分別慧來結合 464 4. 進入無相觀的次第 464 七、迴向 470 八、譯跋 470 第二部、黑尊者的《三摩地資糧品》 472 一、論題 472 二、譯師禮敬 472 三、正明支分 472 1. 前行的七個支分 472 2. 不從高尚的行為當中退失的七個支分 474 3. 應斷除障礙的七個支分 476 4. 應自己鼓勵自己的七個支分 478 5. 應斷除熱惱的七個支分 480 6. 能夠讓士夫的目標當下達成的七個支分 484 7. 應保護身體並且消除傷害的七個支分 486 8. 增補的四個支分 488 四、譯跋 488 第三部、阿底峽尊者的《三摩地資糧品》 492 一、論題 492 二、譯師禮敬 492 三、正文 492 (一)安住於密咒的軌則 492 (二)三摩地支分的重要性 496 (三)如何成就三摩地 496 (四)正明三摩地支分 498 四、迴向 500 五、譯跋 502 第五章 結論 505 參考文獻 509 一、佛教藏經 509 (一)漢譯藏經(依經號排序) 509 (二)藏譯典籍與藏文原典文獻(依德格經號排序) 510 (三)梵文典籍 516 (四)巴利典籍 516 二、專書 516 (一)中文書籍(依姓名筆劃遞增排序) 516 (二)英文書籍(依字母排序) 519 三、期刊 519 (一)中文期刊(依姓名筆劃遞增排序) 519 (二)日文期刊(依姓名筆劃遞增排序) 520 四、論文 521 五、中、外文工具書 521 六、網路資源 522 附錄、覺賢《三摩地資糧品》所引經論分類索引 525 一、甘珠爾 525 二、丹珠爾 527 三、查不出位置的著作 528 (一)不是很確定確切位置的著作 528 (二)找不到是什麼經典的著作 529 四、各支分當中引用經典與對照漢譯之索引 529 (一)第一支分 529 (二)第二支分 531 (三)第三支分 532 (四)第四支分 532 (五)第五支分 533 (六)第六支分 534 (七)第七支分 534 (八)第八支分 535 (九)第九支分 536 | en_US |
dc.language.iso | zh | en_US |
dc.subject | 三摩地資糧 | en_US |
dc.subject | 三摩地支分 | en_US |
dc.subject | 後期中觀派 | en_US |
dc.subject | 覺賢 | en_US |
dc.subject | 黑尊者 | en_US |
dc.subject | 阿底峽 | en_US |
dc.subject | samādhisambhāra | en_US |
dc.subject | samādhyaṅga | en_US |
dc.subject | the later Mādhyamika | en_US |
dc.subject | Bodhibhadra | en_US |
dc.subject | Kṛṣṇa pa | en_US |
dc.subject | Dīpaṃkaraśrījñāna | en_US |
dc.title | 藏譯三部《三摩地資糧品》之譯注與研究 | en_US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item.fulltext | no fulltext | - |
item.grantfulltext | none | - |
item.languageiso639-1 | other | - |
顯示於: | 佛教學系 |
在 IR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