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858
DC Field | Value | Language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釋見弘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 釋悟性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20-04-07T01:11:1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4-07T01:11:12Z | - |
dc.date.issued | 2019-05-22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172.27.2.131/handle/123456789/858 | - |
dc.description | 學士班畢業呈現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妙法蓮華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然而,除了《添品妙法蓮華經》完全謄寫此段經文之外,包括《正法華經》、《法華經論》,以及《法華經》的藏譯本與現存梵文本中,都全然找不到「十如是」如此特殊的項目,即令「實相」一詞也非出現於所有文獻。這不禁令人好奇,鳩摩羅什於此段落的翻譯究竟是所依的原文如此,或是一種解釋性的翻譯?「實相」與「十如是」的關係又是如何?本文首先在〈方便品〉主旨的大架構下,檢視「十如是」此段經文所要表達的義理,以確立「實相」於此的地位與重要性。又為了釐清本經「實相」之明確意涵,於是重新檢視所有出現於本經的「實相」,並一一對照回梵文,也參照被並稱為「法華三經」的《無量義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之「實相」,以確立「實相」在《法華經》與《般若經》中,一致都表示「緣起性空」之義理。最後著眼於「十如是」本身十個項目的來源,首先比較其與《法華經論》「五何法」之異同,並從兩大方向分析「十如是」之可能發想來源,亦即《正法華》「五何法」與《大智度論》「九種法」。由於「十如是」與「五何法」項目上最大的差別在於後五項:如是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筆者認為此非偶然,推論也許鳩摩羅什一方面受到竺法護所翻譯的特殊「五何法」之影響,一方面參照《大智度論》「九種法」,因此才出現如此曠古絕今的翻譯,目的是以「十如是」之緣起思想顯發「緣起性空」之「諸法實相」。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1 目次 2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問題之所在 4 一、漢譯《法華經》諸文本的矛盾 4 二、參考藏譯本並追溯回梵文本 7 第二節 前人研究概述 11 第三節 研究進路 15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7 第二章 〈方便品〉與「十如是」 18 第一節 〈方便品〉之大意 18 第二節 「十如是」此段經文之意涵 22 第三章 「法華三經」之「實相」義理 27 第一節 《妙法華》之「實相」義理 28 一、「實相」為《法華經》之主旨 29 二、「實相」唯佛能究盡 34 三、「實相」即「法性」、「空」 34 第二節 《無量義經》與《普賢觀經》之「實相」義理 37 一、《無量義經》之「實相」義理 38 二、《普賢觀經》之「實相」義理 40 第三節 小結 42 第四章 「十如是」所表達之緣起思想 44 第一節 「五何法」與「十如是」 45 一、五何法 45 二、十如是 49 第二節 「十如是」之起源 52 一、《正法華》之「五何法」 53 二、《大智度論》之「九種法」 54 第三節 天台智顗對「十如是」之訖釋 58 第五章 結論 60 參考文獻 63 | en_US |
dc.language.iso | zh | en_US |
dc.subject | 法華經 | en_US |
dc.subject | 十如是 | en_US |
dc.subject | 五何法 | en_US |
dc.subject | 諸法實相 | en_US |
dc.subject | 緣起 | en_US |
dc.title | 《法華經》「十如是」之緣起思想探究 | en_US |
dc.type | report | en_US |
item.grantfulltext | none | - |
item.fulltext | no fulltext | - |
item.languageiso639-1 | other | -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佛教學系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