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1007
Title: | 漢傳禪堂建置的傳統與適應──以當代大陸傳統禪堂與台灣法鼓山禪堂為例 Tradition and Adaptation of Meditation Hall Operations: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Chan Halls in Mainland China and Dharma Drum Mountain in Taiwan |
Authors: | 蘇郁斐 | Keywords: | 清規;禪堂儀規;當代大陸禪堂;法鼓山禪堂;禪七;Contemporary Chan Halls in Mainland China;Contemporary Chan Halls of Dharma Drum Mountain in Taiwan;Meditation Hall Operations;Tradition and Adaptation;Qinggui | Issue Date: | Jul-2020 | Abstract: | 本文藉由古今叢林清規中的禪堂儀規,來說明現代大陸漢傳佛教的傳統禪堂運作是繼承傳統及其暗含的隱憂?繼承傳統之中,是否有現代的調整與適應?傳統是否意味著,不會改變?台灣法鼓山禪堂的教學與運作,有別於中國叢林寺院傳統禪堂的運作與儀規,是揚棄傳統?是創新?或有世俗化的隱慮? 為了解現代傳統禪堂儀規的傳承,先說明傳統禪堂儀規的源流,及次,從清規的角度說明古今禪堂儀規的傳承與演變。藉此瞭解傳統禪堂儀規的源流與傳承,以及現今大陸傳統禪堂的運作。同時也比對中國在1900-1950之間,唯慈筆下的禪堂運作紀錄,與當代禪堂的作息、禪七的實際運作;並對照在民國以後及文革以後編寫的禪堂儀規的不同之處。接著,分別就禪堂空間建置(包含執事分工)、禪堂聲音運用──禪堂修行的建置與氛圍營造、禪堂教學設計等三個面向,闡述當代大陸傳統禪堂與台灣法鼓山禪堂的實際運作。 筆者查對研究範圍內宋元清代清規的編輯內容,發現禪堂的修行與儀規的施設在元《勅修百丈清規》和清《百丈清規證義記》的版本,形式上出現明顯分隔。這是源於晚明以後,叢林禪堂修行方式與風格的改變。現代叢林禪堂的儀規運作(民國及中共建國以後),相較於清《百丈清規證義記》中所輯的晚明清的禪堂運作,制度更完整,儀式、細則更多;作息上,基本承接《百丈清規證義記》一日「五時四止四開」;及結冬「起禪七」、「解禪七」的運作模式。 當代大陸傳統禪堂的運作,基本試著恢復、還原傳承晚明清以來的禪堂運作模式,甚至在儀規制度上更為完整或繁複,更具規範性。若過於在儀規制度上追求形式,則有落入儀式性或形式性的隱憂。大陸傳統禪堂禪七的運作與氛圍,有種「滴水不漏」、鞭策禪眾用功、不鬆懈,直要鉗錘出幾個人來不可的意味。現今大陸叢林寺院舉行禪七,有短至一週,長至百日禪,乃至曹山寶積寺首倡的「千日禪」,兼具禪宗修行的傳統,與專為女眾身心設計的禪修次第。 法鼓山的禪堂,著重禪修方法的層次化與合理化,重視禪修心態、觀念、方法的教學,秉持「調身、調息、調心」的原則,在教學中運用四念處、數息法,以及有助調身、調心的瑜珈運動及禮拜。當禪眾運用這些基礎的方法,心能夠安定了,便教予參話頭的方法。在禪修推廣的現代適應中,扣緊修行的核心方法與原則,以免於世俗化的隱慮。 筆者認為,現代大陸傳統禪堂的運作,在傳承傳統之中,有著現代的適應與調整的痕跡。而法鼓山禪堂的運作,是在現代的適應中,有著傳統的傳承與融會。在傳承中適應現代,即是創新。在適應中延續傳承,即不失傳統。 | URI: | http://172.27.2.131/handle/123456789/1007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佛教學系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