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1081
Title: | 從生命體驗探究身心健康的飲食觀 | Authors: | 范明麗 | Issue Date: | 2021 | Journal: | 摘要 i 目次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2 第三節、文本架構與各章節之間的對應關係 3 一、文本架構 3 1. 在飢餓、疾病、恐懼之間看到食物的存在形式 3 2. 從分析人體生理訊號與觀察細胞的過程中看到生命的存在形式 4 3. 以宏觀與微觀審視「食物與身心」的關連性之後的自我實踐 4 4. 以調整用餐頻率28個月的過程覺察自我生命的轉化 4 二、各章節之間的對應關係 5 1. 最初的起心動念 5 2. 當時自己的身心狀況 6 3. 如何下定決心去執行 7 4. 過程中自己的身心狀況與他人的反應如何? 8 5. 與環境互動中的體悟與心得 9 6. 實際操作的動力來源與流程 9 7. 重要的轉折點以及其轉變原因為何? 10 8. 轉折之後與自己內心的期待 11 9. 在生命教育的研究領域裡具有何種意義與價值?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 14 第一節 文獻探討 15 一、「食」與「不食」 15 二、食物在身體內的作用 17 三、食物、飲食習慣、身心健康三者之間的連結關係 2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3 一、生命敘事研究法 23 二、文獻探究與分析 24 三、簡述本文與「基源問題研究法」相關之思維邏輯(圖示說明) 26 第三章 重新認識食物與生命相互關聯的醞釀期 30 第一節 幼年時對生命的觀察與對食物的態度 31 一、記憶中的無窮花與對生命的好奇:餵養小生物和對死亡的疑惑 31 二、幼年對食物的態度:穀倉滿滿與每年捐100包白米的因緣巧合 34 三、身為母親的反省:對年幼子女「食∕不食」習性的覺知過程 36 第二節 在飢餓、疾病、恐懼之間看到食物的存在形式 38 一、參加台灣醫師團隊柬埔寨義診與衛教教學 38 二、參加台灣慈善團體捐贈柬埔寨生活物資與文教指導 42 第三節 從分析生理訊號與觀察細胞看到生命存在的形式 43 一、實驗室的科學儀器與人體生理訊號 43 二、顯微鏡下觀察血癌細胞的餵養以及生命之間的對話與對待 45 第四章 調整用餐頻率產生知覺改變的過程與發現 49 第一節 以宏觀與微觀角度審視「食物與身心關係」之後的認知改變 49 一、從反省過去的飲食習慣到決心調整用餐頻率 50 二、質疑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與重新認識「食物與我」之間的關係 53 第二節 調整用餐頻率過程中的進食.斷食∕空腹.飢餓∕飽食.過食 55 一、「進食.斷食」的選擇與「空腹.飢餓」時的情緒和生活情境 56 二、我對「空腹.飢餓」與「飽食.過食」的身體反應與認知 59 第五章 與食物成為朋友.與肢體成為拍檔.與心靈成為伴侶 62 --「食物與身心」相互陪伴一生的記錄與承諾 62 第一節、與食物成為朋友:用餐頻率與對食物的需要與想要 62 一、空腹與飢餓時的「自我生理訊號」及覺察自我知覺的改變 63 二、飢餓和飽食對身心的影響「需要∕想要之間」 67 第二節 與肢體成為拍檔:用餐頻率對瑜珈.靜坐.睡眠等的知覺改變 69 一、以印度瑜珈思想體驗食物在我體內的知覺過程 69 二、重新認識睡眠:睡眠是休息方式之一與睡前空腹的重要 77 第三節 與心靈成為伴侶:佛教相關經論中的食物與飲食觀 80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85 --身體的知覺改變可能啟發心靈認知之改變與生命覺察能力之提升 85 第一節 結論:調整飲食頻率產生身體知覺改變可能誘發心靈認知之改變 85 第二節 討論:調整飲食頻率可能對生命覺察能力之提升有所助益 88 參考書目 90 後記--「於食知量」與「自我生命的統整」 96 附錄 100 〈附錄一〉:柬埔寨義診團相片及調整用餐頻率過程之相片記錄 100 〈附錄二〉:斷食(Fasting)相關文獻之探討 109 〈附錄三〉:如何與食物和平共存之文獻探討 112 〈附錄四〉:飲食觀與細胞自噬(Autophagy)相關文獻之探討 113 〈附錄五〉:由個人的生命歷程衍伸思考人類對食物的態度與作為 117 〈附錄六〉:飲食觀與自然科學、人類學相關之參考資料 118 〈附錄七〉:圖解「十玄門」義理與本文相關之思維模式 122 | Abstract: | 本研究主題「身心健康飲食觀」串聯兩個核心概念:1.「食物」基本上是人類之外其它物種的生命;2.「飲食」不是「吃東西」,而是將其它物種的生命與我的生命合而為一來完成我的生命體;此種連結是印度瑜珈思想的概念之一。而身心健康飲食的實踐及觀察,是以「調整用餐頻率」與「知覺改變」的相互關係為研究路徑。 本文將個人的生命體驗以「敘事研究法」來闡述「食物與身心」互為主體性存在的動力關係,以每日調整用餐頻率的過程來觀察自我知覺的改變,亦即反思自我「面對食物的態度」與「對空腹和飢餓的認知」。主要架構是從生命歷程的四個面向逐步探究身心健康的飲食觀: 一、在柬埔寨的飢餓、疾病、恐懼之間看到「食物」的存在形式。 二、在實驗室分析人體生理訊號與觀察細胞的過程看到「生命」的存在形式。 三、以宏觀與微觀審視「食物與身心」的關聯性之後的自我實踐。 四、以調整用餐頻率28個月(2019.05-2021.08)的過程覺察自我生命的轉化。 又,過去曾長期閱讀佛教經典與論書,知悉其所詮釋的食物與飲食觀,加上28個月的實際調整用餐頻率,經由「吃的時間、次數、方式、種類、態度、過程、感受」體驗到身心的轉變;在「生理上轉成我的身體」,在「心理上轉化我的生命」產生多種知覺改變。食量方面常警覺到自己隨時處在「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的身心考驗之中。 於執行調整用餐頻率的同時也學習瑜珈與靜坐,因此知道如何讓身體與我之間處在「只有觀察沒有控制」的狀態下,凡是與飲食相關的種種現象是自然而然地體察到前後的知覺有所不同。「觀察」是飲食行為上很重要的訓練,覺察自己意識上的改變和發現自己行為上的改變,都是在自然的狀態下進行。 最後結論,藉由食物與實際調整用餐頻率、做瑜珈、靜坐以及重新認知睡眠,此些過程和實踐的結果使我懂得了反思過去與現在,並思考未來的生存價值與生命意義,於是對世間萬物有了不同於過去的觀察路徑與覺受程度。是故,本文以真實的行動看到自己的生命歷程與生活中的許多改變,自覺此種改變是屬於生命品質的提升。經由28個月有毅力的執行熱忱,踏實地呼籲他人亦可嘗試調整飲食頻率,希望每個人探索出適合自己身心健康的飲食觀,進而提升到懂得如何與自己的身體從容而淡定地相處到終老,此乃本文自我生命書寫的最大目的與期待。 | URI: | 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1081 | ISSN: | 楊蓓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 |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
U0119-2210202101274900.pdf | 4.83 MB | Adobe PDF | View/Open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