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1348
標題: | 初期佛教的懺悔和其心理意涵 | 作者: | 陳雅君 | 關鍵字: | 初期佛教;懺悔;心理意涵;慚愧心;和解 | 公開日期: | 22-七月-2024 | 摘要: | 經由對照巴利三藏和漢譯四阿含經的內容,分析出懺悔情節的特徵要件總共有五個,分別是:一、有懺悔的主體和接受懺悔的對象,二、懺悔主體心理自見罪或自知罪,三、懺悔主體發露罪行與發露犯罪動機,四、懺悔主體承諾以後不再犯,五、接受懺悔的對象一定要接受懺悔主體的懺悔。 關於初期佛教的布薩制度,說法或聽法在每一個月八日和十四日舉行,誦戒與懺悔則在每一個月初一和十五舉行,值得注意的是:誦戒與懺悔是出家人和在家人分開舉行,出家人的自恣則是與布薩連在一起舉行或在三個月結夏安居的最後一天舉行,而在家人的懺悔內容多為十惡業等內容,在舉行三皈五戒或八關齋戒之前都需要懺悔。 懺悔仰賴於意業上和心理上的慚愧心,慚愧心即是懺悔之前的內在動機,經由本研究發現:慚愧心有羞恥和怕造惡的意思,慚愧心也是邁向解脫或證得阿羅漢果的必要條件。 而人在懺悔之後則有哪一些身心的變化?其實,以佛教的角度來看,懺悔之後才能得到戒學的清淨和圓滿,進而才能有禪定的心理狀態和解脫的智慧;以現代的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懺悔之後可以減少內心的內疚感,也可以增進社會聯絡,而且別人對自己的觀感較佳,在心理方面,也比較可以在心裡得到平靜和輕安,亦比較沒有後悔的心情,或是可以減低焦慮的心情,更甚者,可以減少健康問題與減少生病次數。 不懺悔或覆藏罪行會造成哪一些後果?以個體的身心變化來說,可能會容易生病,也有較高的癌症發病率,也有可能容易發生高血壓,更甚者,容易導致個體死亡,在心情方面,也可能過度內疚與無法原諒自己,並且有道德方面的孤立感,長期下來會意志消沉、憂鬱,而一些研究也發現行為抑制也會導致高焦慮的狀態;以佛教的角度來說,覆藏罪行無法達成禪定的心理狀態,並且也無益於解脫與證得阿羅漢果,而若是個體生在有佛陀的時代,覆藏罪行也會導致佛陀不願意為其親自主持布薩誦戒。 至於為什麼「接受懺悔的對象一定要接受懺悔主體的懺悔」,是由於佛教倫理以「非暴力」為主要原則,而懺悔對象的「寬恕」和懺悔雙方的「和解」才符合「非暴力」的原則;懺悔對象若不接受懺悔主體的懺悔,則懺悔對象內心也會是愚癡和痛苦的狀態,更甚者,不寬恕的態度和憤怒無法緩解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會導致各種可怕的懲罰,而「懲罰」是不符合人性的做法,也違反「非暴力」的原則。 | URI: | 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1348 |
顯示於: | 佛教學系 |
在 IR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