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264
標題: | 從圖像學角度探討成都南朝佛像與犍陀羅、秣菟羅、笈多佛像造型藝術流派的關係 An Iconographic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ist Sculptures from Chengdu during the Chinese Southern Dynasties and Buddhist Sculptures of Gandhāra, Mathurā, and Gupta |
作者: | 胡文成 胡文和 |
關鍵字: | 圖像學;成都南朝佛像;犍陀羅流派;秣菟羅流派;笈多時期流派 | 公開日期: | 六月-2011 | 期刊: | 法鼓佛學學報 | 期: | 8 | 頁數: | 33-102 | 摘要: | 筆者首先要向各類讀者概略說明:佛教圖像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鑒定佛教美術作品的名稱、內容、形像造型特徵與性質。重視對佛教美術(雕塑和繪畫)的研究,我們就必須探究作品的內涵和思想(例如佛教經變像所要傳播的教義)。佛教美術作為宗教藝術是特定時代的傳播作品,它們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單純觀賞的對象。它們的理想、內容、形像造型和審美形式,是為其宗教服務的。佛教圖像學的研究還應該將不同地域的佛教美術內容、形像造型特徵,按時代和地域作縱向、橫向的比較,研究同時期不同地方,以及同一地域不同時期的衍變和發展。這就是筆者在本文中研究探討成都南朝佛像與印度早期佛教美術流派關係的宗旨。 海內外學術界過去探索成都南朝佛教石刻的源流,嚴重缺乏可資比對的圖像學方面的資料。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其源流是來自溯江而上的建康(南京)佛像模式,而後者又是由海路從南印度經東南亞輸入的笈多(5-6 世紀前半期)新樣式。綜觀其論證,都未能清楚認識西元2-6 世紀印度佛教藝術各流派的造型特徵和傳播路線。有鑒於此,筆者在本文中擬將成都南朝佛教造像石與前期犍陀羅佛像石雕,後期犍陀羅藝術,即印度-阿富汗流派白灰膏塑像,笈多秣菟羅和薩拉那特的佛教雕刻,從圖像學角度出發,就其形制、圖像結構、形像造型等方面進行比對研究,對它們之間的關係作出比較合理而又科學的結論。 | 描述: | 收稿日期:2010/11/28,通過審核日期:2011/04/12。 | URI: | http://172.27.2.131/handle/123456789/264 | ISSN: | 1996-8000 |
顯示於: | 學術出版組 |
檔案 | 描述 | 大小 | 格式 | |
---|---|---|---|---|
2.胡文和.8.pdf | 3.93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在 IR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