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387
標題: | 菩薩勇猛特質之探討─以《華嚴經》四十卷本為主 | 作者: | 張文玲 | 公開日期: | 8-六月-2011 | 摘要: | 大乘思想中,如英雄史詩般勇猛壯麗的菩薩行,與草原英雄為正義而戰、護衛子民視死如歸的英勇行為,有巧合之處,基於這樣的觀察,而引起筆者對探討菩薩勇猛特質的興趣。而前人之研究中,似乎沒有專門以此為論題去探究菩薩特質的論著,因此本文以菩薩的勇猛特質為議題,希望藉此探知,除了慈悲與智慧外,菩薩勇猛特質在菩薩行中的重要性與運用。 本文分四個篇章對此議題進行探討,其研究概要如下: 一、首先對本論文所依據之《華嚴經.入法界品》的譯本,進行比對探討,在比對三種漢譯本:《華嚴經》六十、八十卷本之〈入法界品〉、四十卷本,與現存之梵本Gaṇḍavyūhasūtra的部份經文後,發現沒有任何一種漢譯本與現存之Gaṇḍavyūhasūtra是完全相同的。Gaṇḍavyūhasūtra的原型,以及所謂「真正的」Gaṇḍavyūhasūtra,幾乎是不可得知的。或許只能從現存不同的版本及譯本中的共有思想與相同部份,去找尋Gaṇḍavyūhasūtra的原型,與真正的Gaṇḍavyūhasūtra。 二、從漢譯本《華嚴經》四十卷本,與《華嚴經》八十卷本〈離世間品〉中,選取具「勇猛」一詞,以及與「勇猛」類似之語詞的經文內容,藉此分析歸納「勇猛」之意涵,並探討菩薩勇猛特質之運用,總結如下: 1. 「勇猛」的特質是堅毅、不退、無畏與自在。「勇猛」特質,與修菩薩道之心與行有關,也與入如來境界有關。 2. 菩薩勇猛特質之運用對向及內容總括為:發菩提心、摧伏魔怨、 救度眾生、親近承事供養一切如來、嚴淨一切諸佛剎土、 趣一切智,勤求一切正法、遍修諸行,成就一切菩薩道。 3. 要有廣博的大悲心,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能勇猛行菩薩行,普攝眾生。因此廣博的大悲心是勇猛心行的動力由來。 4. 菩薩的「勇猛」特質需要與智慧互為表裡,相互配合運用,才能有效行菩薩道。 5. 精進勇猛是成就一切智的必要條件。雖然心力的勇猛是勇猛之本源,然一切勇猛的菩薩行,若無勇猛之身來執行,則一切也無法實現。因此勇猛的心與身必須相互配合才能勇猛行菩薩行。 三、漢譯佛典中之「精進」,其對譯之梵文多為vīrya與vikraman,此二字都有勇敢、力量、英雄行為之意,這與一般佛教義理中對「精進」或「精勤」一詞的理解:不懈怠地努力修學善法,以斷惡修善,似乎並不完全吻合。或許為了兼顧梵、漢文之語意及表達方式,故漢譯佛典中常出現「精進勇猛」之詞句,以涵蓋梵文vīrya之原意:勇氣、強壯、英雄行為,與漢譯經文中對「精進」或「精勤」一詞,所表示努力修學善法,以斷惡修善的意涵。 四、《四十華嚴》中,借婆羅門之口道出的甘露火王內外德長達近六頁之經文,在現存尼泊爾之梵本以及《八十華嚴》中皆找不到相對應之段落,這是《四十華嚴》所特有。作為善知識出現的甘露火王(anala),可說是結合了佛教轉輪聖王與漢文化中理想的仁王賢君。至此,入法界品的善知識,上至菩薩、天神、王君,下至凡夫、妓女,顯示大乘佛教的修行是關照到各個階層,也藉此彰顯了華嚴教義之圓融無礙。 五、透過大、小乘經典之比較,可清楚了解聲聞的勇猛特質多運用在自我修持以達解脫成佛上,而大乘菩薩的勇猛特質則多運用在利樂救渡眾生上。而從聲聞與菩薩道的差異可以看出佛教思想與信仰的發展,也更凸顯菩薩精神的慈悲與勇猛。 六、《華嚴經》四十卷本最後一卷,一般稱為〈普賢行願品〉,乃《六十華嚴》和《八十華嚴》所未有。普賢十大行願,難行能行的菩薩行,其法理依據,在第九大願,恒順眾生的法義中有精闢之語:「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或可視為菩薩一切勇猛心行最佳的依止與源頭。 七、從五十三參中所出現的五位菩薩:觀音、正趣、彌勒、文殊和普賢菩薩,依據其名號與特質,這五位菩薩便代表了行菩薩道,修學佛果所必備的四種特性:願、力、悲、智。一如清代錢汝誠所描繪書寫,作為華嚴法門修行的「臨明人書華嚴經心鏡圖」的構圖所要表達之意涵。 | URI: | http://172.27.2.131/handle/123456789/387 |
顯示於: | 佛教學系 |
在 IR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