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579
Title: | 從吉藏到法融:禪宗形成的側面──無情有性說之轉向與過程 Form Ji-zang to Fa-jung: a profile of Chan’s formation– the change and process of “non-sentient beings possess Buddha-Nature” |
Authors: | 林悟石 | Keywords: | 無情佛性;三論教學;初期禪宗史;嘉祥吉藏;牛頭法融;佛教中國化 | Issue Date: | Jun-2012 | Abstract: | 漢傳佛教之禪宗,向來被視為是佛教中國化(The Sinification of Buddhism)的一個代表性指標。而在過去主流的傳統禪宗史觀中,牛頭禪是被視為一個從禪宗正系四祖道信(580-651)分出的旁支,如忽滑谷快天、鈴木大拙等人皆持此說。但自胡適、宇井伯壽、關口真大與柳田聖山等學者對牛頭禪的重新研究與梳理後,此說法逐漸改觀,並重審牛頭禪在禪宗史的定位。後,印順法師提出牛頭開祖法融(594-657)才是中國禪的真正奠立者、是禪宗「中國化」的關鍵,並提及嘉祥吉藏(549-623)學說與牛頭法融的一脈相承,後來不乏學者繼之投入此議題。然而,以上的禪宗史建構大多不免落於佛教中國化的視角與研究觀點。在此筆者試圖跳開此一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並以哲學的建構式詮釋(Constructive Interpretation)之進路重新構築前人所提及,但並未深入探究的「吉藏『草木有性』到法融『無情合道』」中的思想學說之變化與轉向。筆者以為,這段思想史的變遷可以更具體的指出禪宗哲學的思想源流及其過渡:(1)從三論教學之吉藏的「為何無情具有佛性」的核心問題,轉向為「如何合乎佛性」的議題;(2)從「有情成佛」到「無情成佛」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以及(3)吉藏學說的「形上理論」部份,由法融擷取,並重新創造「實踐理論」。 | Description: | 學士班畢業呈現 | URI: | http://172.27.2.131/handle/123456789/579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佛教學系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