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r.dila.edu.tw//handle/123456789/15
Title: | 「菩提心」用語成形前後的涵義探究──以《般若波羅蜜經》前二品為主 The Pre-Terminological Expressions of Bodhicitta and Their Meanings in the First Two Chapters of the Prajñāpāramitā Sutras |
Authors: | 宗玉媺 | Keywords: | 《般若波羅蜜經》;一切智心;信解;菩提心;發心 | Issue Date: | Jun-2008 | Publisher: | 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 Journal: | 法鼓佛學學報 | Journal Issue: | 2 | Journal Pages: | 1-39 | Abstract: | 過去學者基於《般若波羅蜜經》的研究認為「菩薩心」是「菩提心」還未定型前後的用語,而且只是菩薩修空的心態,而不是立誓成佛的心願。本文以《般若波羅蜜經》〈第一品〉、〈第二品〉為主,提出修空的心是包括了願心:「一切智心」與「菩薩心」一樣是「菩提心」還未定型前後的術語,而且兩者是近似詞。而此「一切智心」有「向著一切智」、「與一切智相應」的意思,並且相等於〈第一品〉中「對一切智的信解」的內容,也即是對一切智的信心以及與一切智相應地觀修的心。因此,從開始到成佛的修行過程都與一切智相應。 根據這一段經文,所謂與一切智相應的觀修即是觀空,觀空即是學習一切智,而且能成就一切智。可見觀空是以一切智為所緣境和目標。因此「菩薩心」與「一切智心」雖在經文中常與修空結合,但是卻不能否定此觀空的心也包含了成就一切智(即成佛)的願心。換句話說,「對一切智的信解」說明修空只是方法,而成佛才是目的。因此,菩薩修空的心是包括願成佛的心。 接著還指出此「前菩提心」是一種希求成就佛不共二乘智慧的心願。由於《般若波羅蜜經》對於佛的覺悟與二乘的覺悟在用語上的不同,所以菩薩不共的心不只是修空,而還有其所追求的目的。 最後討論早期菩薩只求佛的覺悟與「菩薩」的名相概念是否一致的問題。 | Description: | 收稿日期:2007.10.11,通過審查日期:2008.03.04。 | URI: | http://172.27.2.131/handle/123456789/15 | ISSN: | 1996-8000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學術出版組 佛教學系 |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
1.宗玉媺.2.pdf | 572.22 kB | Adobe PDF | View/Open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